邮箱:admin@youweb.com
手机:13800000000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发布时间:2022-03-30 22:12:23 人气:
bob手机版网页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热量表、智能电磁流量计、智慧水务、智慧农业节水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居民家庭、工商业用户、地下管网、农业用水灌溉等领域能源耗用的计量监测。近些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能表及智慧能源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加快了智能表及智慧能源行业的发展。
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以能源表计、公共设施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
2020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老旧设施改造力度,完善城市管道供水管网建设,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2021年6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强化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的意见》,主要目标为到2023年,基本建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取水监测计量体系,有序推进农用灌溉机井监测计量。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促进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智慧表计等产品在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提高城市感知能力。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十四五”时期,各地要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农业水权交易,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规划提出,2021-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亿亩。要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实行农田灌溉排水等田间智能作业,提升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办法提出居民生活用水要实行阶梯价格制度,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设置应当不少于,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城镇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具备条件的应当安装智能水表。
2021年8月,《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漏损率原则上按照《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确定的一级评定标准计算,漏损率高于一级评定标准的,超出部分不得计入成本。城镇供水管网基本漏损率分为两级,一级为10%,二级为12%。2021年9月,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5G网络的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特点,丰富通信技术供给,拓展物联网应用场景;推动智慧管廊、智能表计、智慧灯杆等感知终端的建设和规模化应用部署。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联合发布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规划提出,要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建设分区计量工程,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管网改造、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一级评定标准的城市要进一步降低漏损率,未达到一级评定标准的城市要将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到一级评定标准以内。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完善农业农村用水计量体系,实施城市用户智能水表替代,提高高校、宾馆等公共场所智能计量水平。推动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监测全覆盖,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集中供水管网节水改造,配备安装计量设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供热改造,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
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地下水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当同时安装计量设施。已有地下水取水工程未安装计量设施的,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安装,单位和个人取用地下水量达到取水规模以上的,应当安装地下水取水在线计量设施,并将计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地下水取水工程未安装计量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计征相关费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2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通知明确,到2025年,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进一步完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通知指出,要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对超过使用年限、材质落后或受损失修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推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流量计量设备、阀门、水压水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开展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推动供水企业在完成供水管网信息化基础上,实施智能化改造,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水智能化管理平台。
上述一系列新政的出台,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建设分区计量工程,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由此可见,上述相关政策的要求将会进一步加速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热量表、智慧水务、智慧农业节水等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智能表及智慧能源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仪器仪表通常包括水表、电表、热量表和燃气表等,行业发展早期多为传统机械表,即通过简单机械装置传动进行计量,采用人工读数方式记录机械指针显示刻度进行读数。这种传统的人工上门抄表方式存在入户难、抄表收费工作量大、抄表效率低、抄表扰民、易出错、成本高等诸多弊端,不但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也给能源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困感。
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远程通讯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阶梯计价等政策的推行,智能计量表产品应运而生。智能计量表产品与传统机械表主要区别是,智能表产品中采用了以CPU为核心的电子硬件,以嵌入式程序为中枢的软件,通过与现代通讯技术深度融合,能够实现流量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阶梯计价、漏损在线监测、异常消费分析等功能。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将海量能源信息形成“能源物联网”,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即可操作一个城市的供水、供气、供暖神经,以更好满足现代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腾飞及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俨然已成为当今社会众多行业的发展主流趋势,水、电、气、暖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发展和实践不断深入,表具智能化和智慧能源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数字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设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地下水管理相关条例的出台、县城智慧化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将进一步加速对具备数据分析、远程监测、远程计量控制等功能的相关智慧能源管理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城市供水量持续增长,供水管网迅速扩张,管网漏损率居高等供水现状,提高管网管理能力、降低管网漏损率是我国水务企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务行业的渗透与发展,水务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支撑全链条供水管理的智慧水务平台,“智慧水务”将是数字经济环境下,传统水务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将在未来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水表作为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日常计量用具,在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自19 世纪英国发明第一台水表至今,水表产业已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由于传统的机械式水表存在着数据抄收难、人工抄表成本高、数据准确性差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阶梯水价的实行,使得智能水表成为水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对智能水表产品的大力推广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水务发展与城市水务信息化改造提速等因素的影响,水表产品的更新升级及新增水表的市场需求成为推动全球智能水表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就近年数据来看,我国智能水表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着相对高速且稳定的增长,我国智能水表年需求量从2013年的1050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4026万台,智能水表渗透率由2013年的15%已提升至40%左右,智能水表渗透率提升明显。
国内水表市场的增长来自于两大因素:一是增量空间,主要来自于房地产新建投资。二是存量空间,根据国家法定小口径水表强制更换周期为6年,每年水表行业存在较大的存量替换需求。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国内家庭机械水表保有量约3.16亿只,若全部替换成智能水表,替换空间近800亿元。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的建设以及阶梯水价政策的实施,均为水表的智能化发展和更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机遇。
根据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智能水表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我国未来智能水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情况如下:
燃气表是燃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与天然气渗透率息息相关。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升,2016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仅为6.4%。为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提高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表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从2058亿立方米增长至3240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为12%。2021年1—7月国内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总表观消费量达到2112亿立方米,同比增幅17.1%。截至2020年底,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8.4%,相比2015年提高了2.6 个百分点。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提出,能源被积极推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成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广天然气,对于达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我国“煤改气”进程提速,另外,在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保障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受一系列发展规划等影响,我国天然气管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快速全面开展。“煤改气”进程持续推进,天然气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了我国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表观消费量上来看,2011-2020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 CAGR 高达11%,天然气需求增长显著。未来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好的机遇,无论是政策面的支持,还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都将推动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
燃气表是燃气能源计量的主要计量器具,其产生和发展与燃气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燃气表行业经历了从传统膜式燃气表、IC卡智能燃气表、远传智能燃气表到物联智能燃气表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燃气表经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智能燃气表已成为燃气表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燃气表作为燃气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与天然气供气总量及用气人口数量存在紧密联系。伴随低碳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及政策驱动,中国天然气供气总量、用气人口逐年上涨将进一步带动智能燃气表的需求。
一是增量需求,主要受益于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带来的城镇燃气市场扩容。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创历史新高,天然气配套设施建设亦得到提速,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管道里程达10.4万公里,对应2016-2020年均增速为10.20%,城镇天然气用气人口从2015年2.9亿人提高至2025年的5.5亿人。在天然气行业整体复苏的背景下,城镇燃气市场有望实现扩张,从而带动燃气表需求提升。
二是存量需求:①更新需求。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577-2012《膜式燃气表》规定:以天然气为介质的燃气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以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介质的燃气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6年,需周期性地强制更新替换。因此每年存在约10%保有量的更新需求;②迭代需求。当前我国燃气表行业正处于传统膜式燃气表向智能燃气表的转换阶段,智能燃气表行业处于IC卡智能燃气表向远传燃气表、物联网燃气表升级阶段,智能燃气表的产品迭代一方面与技术更新相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阶梯气价等政策的推行相关,随着中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基于用户和市场需求,智慧燃气将是燃气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燃气运营商智慧化管理需求直接推动燃气表市场智能化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未来,随着天然气的进一步普及、煤改气工程的政策催化、阶梯计价、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智能燃气表及智慧燃气行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供热行业是基本民生保障行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的供热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供热主要分为集中供热模式、分户供热模式。集中供热是指在工业生产区域、城市居民集聚的区域内建设集中热源,向该地区及周围的企业、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一种供热方式。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用热面积大,集中供热更适合我国北方大城市的居民用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近年来,南方部分城市供热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集中供热与分户供热相比,具有节约燃料、减轻大气污染、节省用地、供热质量高等优势。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集中供热已逐步成为了我国城镇的主要供暖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我国集中供暖面积进一步提升,居民采暖需求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集中供热面积达98.82亿平方米,2011-2020年复合增速为8.5%。
随着我国集中供热面积的进一步提升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户对用热个性化和提高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传统供热系统中,用户处于被动状态,室内温度由供热单位进行调节,这种单一调节不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且一直以来,我国供热计量多采用取暖按面积收费的方式,这种“包费制”的供暖方式存在许多弊端,既不能提升用户的用热舒适度,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同时增加了大气环境污染。从碳排放的角度看,发电与供热部门是碳排放第一大户。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电与供热行业产生的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1.6%。从供热行业来说,供热改造是“2030碳达峰”重要一环。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工作的日趋重视,我国供热体制改革的热度也不断升高,供热计量改变了传统的按面积收费方式,供热计量用户购买的是热量值,用多少热交多少费用,并且用户可根据需求自行调节室内温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用热的舒适度,而且还可有效节约能源。《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供热改造,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热量表是推动我国供热体制改革、供热节能改造的计量设备,热量表有助于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随着供热计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推动了我国热量表行业的发展。未来,在双碳政策的驱动下,将会进一步推动热量表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供水量持续增长,供水管网长度在不断增加,2020年,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已达到100.69万公里,自2010年以来我国供水管道复合增长率为6.43%。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管网成为城市的生命脉络,但供水管网漏损一直是水务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据有关统计,中国城市管网平均漏损率近14%,部分城市近24%,bob手机版网页每年漏损水量近百亿吨,公共供水管网漏损严重。管网漏损不仅浪费水资源、增加供水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供水水质,给饮水安全带来隐患。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率较高,提高管网管理能力、降低漏损率是我国水务企业的当务之急,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2020年,中国共有12个地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超全国平均值。
目前,水务公司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生产、运营和管理都过于粗犷化、经验化,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和详实的数据支撑,导致了盲目的管网改扩建、不合理的生产调度、过高的漏损量和资源消耗、不经济的供水成本,给自来水的安全生产和配给埋下了隐患,造成了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统计,全国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一边是水资源短缺,一边是漏损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管理手段落后,传统水务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目前,传统水务企业缺乏规范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导致很多数据是孤立的,无法深入挖掘、分析与应用数据,不能满足海量的数据处理、水量控制、漏损控制及实时监控等要求,水务管理决策仍有相当一部分水务企业依靠人工经验管理。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务行业渗透与发展,智慧水务应运而生。智慧水务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水质、供水管网漏损情况等,通过深入挖掘水务信息,全面提升水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从而实现更全面的感知、更主动的服务、更科学的决策,保证供水系统的安全。同时,智慧水务可以有效精简人员数量、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漏损率,从而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水务管网的智能化建设,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举措,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城市供水工作的重要抓手,要通过控漏实现节水、节能、提质、增效,推动城市供水实现高质量发展。“智慧水务”是数字经济环境下,传统水务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加快,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水务漏损控制的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根据智研咨询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为65.6亿元,2019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为93.8亿元。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慧水务行业规模将达到237.2亿元,因此,未来智慧水务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将显得更为突出,水资源将日趋紧张。据世界银行调查,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面临水资源危机。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世界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为应对水资源紧张和缺乏,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提倡节约用水。节水灌溉是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和实现高效、精准农业的必然选择。
据水利部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用水总量581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61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1%。2020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12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5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65。由此看出,我国农业用水量大,用水灌溉利用率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50%-60%,而发达国家可达70-80%,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在甘肃省酒泉市举行的首届西北节水论坛上表示,bob手机版网页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已由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目前的10.3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约50%。据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统计,我国仍有一半左右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属于“靠天吃饭”,接近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仍在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bob手机版网页我国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低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水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2022年以前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包括喷微灌和低压管灌)4.00亿亩。截至2018年末,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3.29亿亩,也即自2019年至2022年每年需新增约1,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亿亩,创建200个节水型灌区,到2025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7亿亩。由此可见,农业灌溉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近年来我国对高效节水灌溉行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相继颁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20)》、《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利于节水灌溉行业的产业政策,从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城市园林等行业和领域入手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节水灌溉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物联网智慧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能源信息化领域已深耕二十余年,具有较为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产品种类较为丰富,产品兼具民用物联网智能表、工商业物联网电磁流量计、智慧水务系统、智慧节水灌溉系统等,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水电气热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物联网100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质量信用优秀企业。
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和CNAS实验室认证,在软件研发方面,公司通过了国际软件成熟度模型最高级别CMMI5级认证,软件研发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获得全国质量信誉保障产品、中国绿色环保产品、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计量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荣誉。基于公司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可靠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服务网络,公司在行业内竞争优势突出,无论是从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品质和生产规模,还是市场占有份额上,公司在国内同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新天科技以“成为世界智能表和智慧能源行业领导者”作为公司的愿景,以“能源节约、创造智慧生活”作为公司的使命,公司围绕水、电、气、热为公用事业单位提供从能源计量、数据采集、数据监测、数据分析以及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公司产品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块数据、数字孪生、自动控制、GIS地理信息等物联网技术,致力于为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为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经过二十余年的精耕细作,新天科技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数据采集终端+软件+云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是“中国物联网100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获批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行业内规模较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技术研发实力行业领先。凭借公司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物联网民用智能表系统、物联网工商业智能表系统、智慧水务、智慧热力、智慧燃气、智慧农业、云服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水利局、农业局以及大型工矿企业等。
公司物联网民用智能表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热量表、智能电表及相关的软件系统,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居民用户水、气、暖、电的智慧化管理,产品采用了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零功耗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可实现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数据监测和远程控制阀门的开关。另外,还可以实现阶梯计价、异常报警、欠费报警等功能,解决了水务公司、燃气公司传统的人工上门抄表难、收费难、异常无法及时发现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漏抄、误抄、少抄、人情抄、抄表扰民等弊端,并且可有效保护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符合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公司物联网工商业智能表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电磁水表、智能电磁流量计、智能涡街流量计、智能金属管浮子流量计、智能时差式流量计等,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大用户用水贸易结算计量和监控,供水管网流量、压力测量监控,区域漏控,水利计量等,系统可远程监测大用户及管网用水流量及压力,并通过数据分析查找管网和区域的漏损情况,可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流失,降低产销差,提高供水收益率。
新天科技智慧水务系统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GIS地理信息、自动控制、智能能耗分析等物联网技术,系统包括“两大中心、六大板块以及38个子系统”,覆盖了水务公司的生产、管网、营销、服务、运营以及决策等,可将水厂生产、压力、水质、流量、能耗、二次供水等供水系统的诸多要素建立关联,统一到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平台,实现水务公司从“水源头到用户水龙头”的全过程智慧化管控,从而打通水务公司信息孤岛。
同时,通过全过程运行数据采集存储、运行情况可视化展示、调度分析决策、业务过程管理、异常检测预警及运行能效分析和智能报表管理等,可有效减少管网爆管、降低产销差,让水务公司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电子化、网络化和动态化,从而保证水务公司的供水系统安全,实现水务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公司智慧水务业务应用体系主要有智慧管网及调度(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SCADA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在线实时水力仿真模型、产销差与DMA管理系统、管网巡检系统、二次供水在线管控系统)、智慧生产运维(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智慧生产运维管理系统、点检定修及资产管理系统、水质管控分析系统)、智慧客服(营业收费系统、用户报装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移动互联营业厅APP)、智慧计量(移动互联抄表系统、大用户在线监控系统、智慧计量远传抄表系统、表务管理系统)、智慧工程、智慧办公等。
公司智慧农业节水系统主要针对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而开发,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无线通讯等技术,实现对农作物周边环境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及自动化控制,并可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土壤墒情、作物品种、地区特点等自动实施远程灌溉、定量灌溉、精准灌溉。同时,让管理者通过计算机、手机、展示屏等多种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掌控灌区的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气象环境等信息,进而打造智能、节水、生态、高效的“e灌区”,打破传统的靠“感觉+经验”的农田灌溉模式,大大提高水资源的灌溉利用率。
系统主要包括:泵房自动化控制系统、太阳能节水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等,适用于大中型农业灌区、果园、高尔夫球场、公共绿地等节水灌溉工程。
公司在为用户提供数据采集终端的同时,并定制开发管理软件系统,系统可以实现远程采集数据、远程计费结算和阀控、漏测分析、异常告警监控等功能,通过度数据的采集,利用数据中台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清洗、汇总分析,并以图表方式向各级管理者提供业务数据呈现,满足能源管理部门日常管理需要。
理的模式,对外连接客户、员工、在线设备及合作伙伴,对内形成企业数据化资产,帮助供水服务更加惠民便民。
公司主要采取的是“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行“订单式生产”,由营销团队面向客户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客户需要产品签署订单后,研发中心确定技术路线和产品方案,生产调度人员安排生产计划,物控部根据材料情况保证原材料的供应,生产部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工艺流程开展生产活动,产品生产制造完成后将货物交付客户,待客户完成产品验收后公司确认收入。
近些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如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化移动物联网在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以能源表计、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为切入点。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通知提出,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2020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城市管道供水管网建设,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智慧表计等产品在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城镇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具备条件的应当安装智能水表。2021年9月,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慧管廊、智能表计等感知终端的建设和规模化应用部署。
上述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进一步加速了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热量表、智慧水务、智慧农业节水等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公司作为行业内产品种类较为丰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公司受益于政策的支持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能源管理部门,水表、燃气表、热量表等作为能源计量用具,在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传统的机械水表、膜式燃气表、热量表只具有基础的计量功能,需要定期进行人工上门抄表和费用计算。这种传统的靠人工上门抄表的方式存在入户难、抄表扰民、抄表效率低、成本高、异常无法及时发现等弊端,且人为因素容易造成漏抄、误抄、少抄、人情抄等问题。另外,供水管网漏损一直是水务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管网漏损不仅浪费水资源、增加供水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供水水质,给饮水安全带来隐患。
随着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人力成本的逐年提升,传统的能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能源管理部门的发展需求,能源管理部门必须变革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降低产销差,提高抄表收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智能表及智慧水务产品可以有效解决能源管理部门的痛点。能源管理部门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销差,提高收益率,对能源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产品有强大的需求,再加上近两年疫情的反复,进一步推进了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进程,这为智能表及智慧水务等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另外,近几年,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单体招标采购金额较大且对交付周期、服务保障等有更严格的要求,在选择供应商时,更倾向于行业内规模大、技术实力强、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头部企业,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技术实力强、质量品质高,竞争优势突出,近几年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受益于大客户的业务需求。
公司作为物联网智慧能源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始终坚持以“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公司主要聚焦于水务、燃气、热力等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产品研发与生产。公司拥有数百项的专利技术,经过20余年的经验积累,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产品质量管控、供货响应速度、智能制造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基于公司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项目经验,公司在行业内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助推了公司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物联网100强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智慧能源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卓越的IPD产品研发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实力,研发团队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软硬件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个性需求快速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
公司通过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认证,取得了CMMI体系的最高等级CMMI5级评估认证,主导或参与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4项行业标准、10项团体标准,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数百余项,具有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解决方案,在行业内技术优势突出。报告期内,公司新增35项专利技术(其中新增24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11项外观设计专利),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2项。
公司是国内较早专业从事公用事业领域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早于2001年就研制出非接触IC卡智能表管理系统、于2007年研制出低功耗无线自动路由物联网智能表系统,于2016年率先研制出目前技术最先进的NB-IoT物联网智能表系统。公司已深耕智慧能源管理二十余年,在行业内先发优势明显,对客户需求、产品功能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理解,公司可根据客户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为国内众多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公司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营销队伍,通过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布局营销网络,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营销网络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全国每一个省市并远销印度、尼日利亚、阿联酋、土耳其、肯尼亚、蒙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纳、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智慧能源行业,经过20余年的经营和积累,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凭借公司自主的研发实力、优质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服务网络,公司与国内众多大型的水务集团、燃气集团、热力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产品得到了一大批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公司品牌知名度较高。在中国著名品牌产品评选中,公司物联网水表、物联网燃气表等系列产品入选《中国著名品牌产品》,公司商标被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另外,公司获得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颁发的“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计量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称号。
公司以“看似偶然的小问题,不解决一定是大灾难”作为质量管控的指导思想,对质量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设立了质量管理中心,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质量把控,引入了精细化生产信息管理系统(MES),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使得公司产品从设计、原材料、生产到交付整个过程都处于严格的管控状态,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追溯性。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公司荣获“质量信用等级AAA级信用企业”、“质量标杆企业”、“质量兴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全国质量和服务诚信优秀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全国质量信誉保障产品”、“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等。
公司高度重视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稳定、专业、高效的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专业人才的管理机制,汇集了一批集互联网、物联网、电子信息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有效的管理考核培训体系,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推动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同时公司推行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公司和高校间的技术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使得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行业技术与下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公司持续健康的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司提倡技术为本,设备先行,高度重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投入,建设了目前国内智慧能源领域规模较大的智慧化工厂,采用大量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打造了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契合公司产品结构的高度柔性化生产线,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设备的迭代,减少人员对生产的影响,大幅度提升效率与品质。公司投入使用了智能贴装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智能包装系统、智能物流周转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IPD产品研发管理系统、BPM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等,对人员、生产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等进行严格管控,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通过数字化工厂与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通过机联网系统可有效对产品质量进行追溯,以保证在稳定受控的条件下,持续生产符合客户要求的高品质产品。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慧能源物联网产业生态,产品种类较为丰富,产品兼具民用物联网智能表、工商业物联网电磁流量计、智慧水务系统、智慧节水灌溉系统等,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水电气热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可为能源管理部门提供从数据采集终端、计量抄表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管网巡检系统、DMA分区管理系统、水质管控分析系统、二次供水在线管控系统以及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公司深化改革的元年。202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疫情的反复,公司管理层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沉着应对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锐意进取,紧抓、深耕主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使得公司实现了稳健发展。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318.1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339.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465.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8%。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336,446.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82,945.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3%。
报告期内,在疫情影响、宏观经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公司始终聚焦主营业务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加大新业务领域的开发力度,重点布局智慧水务、智慧热力、电磁流量计等相关产品,充分发挥公司在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公司增加新的业务收入,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立足市场,持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优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积极引进优秀的研发及技术人才,完善开发管理与创新制度,提高公司产品的开发效率、开发能力及产品测试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增专利35项,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2项,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及严峻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在保证公司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公司持续优化经营管理方式,优化管理体系,坚持推行降本增效举措,增强全员降本增效意识,提高控制成本水平,同时着重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内控治理水平,提升公司整体管理和运营效率。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以“成为世界智能表和智慧能源行业的领导者”为愿景,以“实现能源节约,创造智慧生活”为使命,以“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公司的竞争理念,持续专注于智慧水务、智慧农业节水、智慧燃气、智慧热力领域。围绕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NB-IoT物联网智能表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并积极为供水、供热、供气行业打造基于SaaS云平台体系的云服务,挖掘数据价值。同时,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提升海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向“世界智能表和智慧能源行业的领导者”加速奔跑。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疫情防控,2022年,公司管理层将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围绕战略目标继续聚焦主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控,不断提质增效。并推进5G数字工厂建设,实现经营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同时,完善销售与客户的服务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战略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强化人力资源对业务的支持,形成针对性强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战略目标顺利推进。
2022年,公司将继续沿着产品系列化、研发深度化、技术自主化方向发展。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化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优势,丰富现有产品线,满足不同客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同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积极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充分发挥公司在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保持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公司将充分发挥已有客户资源的优势,积极巩固和稳定原有市场,同时,深挖新客户的需求,全面引入大客户营销体系,聚焦与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增强与大客户的粘性与战略合作深度,持续提升大客户市场份额。并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提升海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覆盖率,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2022年,公司将把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人才梯队。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围绕公司核心价值观,吸引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留住并激励核心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公司市场规模、业务范围及管理维度的相应扩大,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公司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高效、顺畅的管理流程,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及内部管理机制。同时继续推行降本增效举措,对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等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公司各项成本费用,保障公司在合规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6年9月,公司完成了非公开发行股票,本次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公司进行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但不排除由于受到国家行业发展政策,以及项目组织实施、成本管理、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项目的开始盈利时间及盈利水平与分析论证的结果出现差异,存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及时掌握国家相关行业发展政策,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公司也将通过整合业内优质资源,加强与上下游客户的战略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巩固公司整体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公司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审慎选择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标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对交易标的未来发展、盈利预测进行了合理预计,但因标的公司受行业发展、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后期若收购标的不达预期,公司将会产生商誉减值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密关注标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加强业务协同、财务管控力度,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和新技术的应用,智能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智能表产品不仅价格比较高,毛利率也远远高于普通机械表,智能表产品的高毛利率水平未来也会吸引更多的厂家进入该行业,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尽管公司在技术、品牌、质量、营销、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如果后期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会导致公司产品毛利率有可能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要不断持续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公司研发性价比更高的新产品来完善公司产品链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司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强公司的营销能力,提升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同时加强公司产品的成本控制,降低公司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司产品的毛利率。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集成电路及电子器件、金属表壳等,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发生大幅上涨,或者产品的技术革新导致新型原材料价格较现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公司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及时调整原材料采购计划,拓宽采购渠道,增强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智慧能源信息化领域具有整体高速发展、技术快速迭新等特点,产品需综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自动控制等技术,同时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差异化需求,这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开发要求。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或未能有效投入足够的科研开发力度,不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导致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发出现问题,则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研发流程,进一步完善研发组织及研发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持续优化研发与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公司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人员也在持续扩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这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驾驭经营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及时提高,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完善,各类专业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并胜任工作,存在因公司快速成长而产生的管理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学习、提高的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公司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4家房企250亿融资额度获批、又有城市限购政策松动……利好消息不断,A股房地产板块持续强势,30余股涨停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4.32元,股价在成本上方运行。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相关推荐